Sunday, March 29, 2009

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苦?

Upatissa
古印度人/人类对于存在的探讨而认知到“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苦“。任何哲学家/宗教家在探讨“存在“哲学时,背后都有一个不得以的悲情,内心总是希望能够解决存在/现实世界所引发的苦。为了解决这个客观的痛苦,提出种种形而上学的概念.不外是
1。想象有个绝对自由的自我/灵魂可以去到超越存在/有为法/轮回的世界。有一个相对于不圆满的现实世界,存在着一个绝对安乐,快乐,永恒的世界/境界。
2。彻底消灭存在/五蕴,自然达到彻底的灭除主观/客观的苦恼。

如果把这种人类的欲望加以放射出来,典型的代表就是基督教的天国与印度教的梵,前者是一个绝对世界,后者可以是绝对世界/境界/精神。古印度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消灭存在/五蕴,一切苦恼的产生,都是因为存在自身,没有了存在,自然也不会有因存在而引发的苦。这种是思想的代表派系是婆罗门教的正理学派与部派佛教解脱观。以下是正理学派的解脱逻辑:
正理学派:

当获得真实的知识时,错误的认识就消失。当错误的认识消失时,过失就消失。当过失消失时,行为就停止。当没有行为时,生就不能存在。无生时,苦就终结。随着苦的终结,就将获得解脱,这就是至善。


部派佛教则是通过彻底消灭存在,来达到不再生,不再轮回的目的。比前者高明的是不需要预设绝对自我/世界的存在。对于深思过生命的人来讲,必然会发觉/体会“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苦“,如果能够彻底消灭存在/五蕴,一切因存/五蕴在而引发的苦,也自然而然的没有了。

对于正理学派来讲,没有“生“(轮回),一切主观客观的苦都即将终结。和部派/原始佛教区别的是,正理学积极的谈/承认解脱后的自我,而佛教认为没有生就好像熄灭了的火一样,你不能问还有没有火(自我),火去了那里? (解脱的自我去了那里?如来在世时,尚且找不到自我/如来,何况是如来灭后?)。所以不去谈我/如来存不存在的问题。比起正理学派,部派佛教可以说是更彻底的消灭存在论。不过另一方面,佛教又非常的反对他的解脱观点是“断灭“论。这样的解说,不但超越了人类的经验,知识,也违反了一般人的思维模式。

两者看起来很不一样,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灭除现实世界/客观世界种种不圆满的状况所引发的苦。从古印度哲学来看,以上两者都是推崇脱离现实世界/有为世界,超出生死轮回,达到主观/客观上没有苦的境界/世界。解脱/涅磐的圣者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内心烦恼彻底止息
2.苦的止息
3.世界/存在的止息
4.轮回的止息

唯有以上四种都止息了,才算是彻底的解脱/涅磐,对于部派佛教来讲,就是无余涅磐。每个印度哲学派系都是抱着这样的解脱观点,都是以脱离/跳出轮回世间为最高级的解脱目标,佛教也不例外。由此可见,以上两个不同的体系,都建立在“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苦“这个命题上,为了彻底灭除这些苦,必须想象有个绝对自由的自我/灵魂可以去到超越存在/有为法/轮回的世界;或者采取更绝的方式,彻底消灭存在,自然达到彻底的灭除主观/客观的苦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