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0, 2009

新兴宗教、宗教传统与第二轴心时代

新兴宗教、宗教传统与第二轴心时代
王志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什么是宗教传统和新兴宗教?
宗教思想家史密斯指出,“宗教”一词是近代西方学者的发明,是近两百多年来西方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所输出的一种东西,它使得世界各地具有信仰的人们从属于一个个类似排他性的救赎社团。在这一宗教概念下,自然就有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等。
例如,“印度教”和“佛教”,就是西方人为那些印度人的宗教生活和深受佛陀影响的人的生活方式所发明的名称。西方人往往对中国人同时“隶属”三种宗教即儒佛道而感到困惑不解。换言之,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宗教一词,我们通过宗教学家史密斯的研究知道,宗教一词是一个很成问题的西方人的发明,如今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放弃宗教的观念,相应地,可以接受这样的词,如基督教传统、佛教传统、印度教传统、伊斯兰传统、道家传统、儒家传统。
各个宗教传统都是基于经典、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是有生命的,但也是具有历史性的,其中大量的内容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也不应该有永恒不变的内容。不同传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一般人认为,新兴宗教一般指称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前后涌现出来的多种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它们与传统主流宗教相比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区别于传统主流宗教。

曾春宁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宗教的世俗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在宗教领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1.传统主流宗教顺应社会世俗性的发展、变化而日臻“现代化”;同时,也出现了固守原来的教义、仪轨的原教旨主义派别。
2.传统主流宗教内部分化出许多不同于其母体,具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新的宗教组织。
3.涌现出大量独立于传统宗教之外的具有新的宗教信仰、组织形式的新的宗教派别。后两种宗教教派组织就是所指的新兴宗教。

曾春宁还指出新兴宗教与原教旨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别,前者是沿着突破古典宗教的传统向世俗化轨迹变动,后者则以维护古典宗教的传统为准绳。从广义而言可以这样认为,到目前为止,宗教领域形成三股宗教势力,即传统主流宗教、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新兴宗教。简而言之,新兴宗教的出现,其不同于传统主流宗教也就是对传统主流宗教的一种质疑。
新兴宗教首先是由现代西方国家的学者提出并着手分析研究的。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新兴宗教的出现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宗教热潮分不开。从时间上来划分,大规模的宗教热潮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宗教热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第三次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这三次宗教热潮主要发生在美、日两国,新兴宗教的众多的派别组织也主要创建于这两国。

这样一种分析在西方的宗教概念下是很有道理的,也值得我们重视。但如果越出传统宗教的概念,而采取宗教传统的概念,那么,我们对新兴宗教需要有新的理解。事实上,新兴宗教依然是宗教传统中产生的新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需要并得到了发展。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新兴宗教是宗教传统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当然不一定是完整的。

二、新兴宗教的历史思考:新兴宗教如何融入到宗教传统的?

如果我们对宗教观念进行反思,并注意到史密斯等人对宗教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宗教传统都处于发展之中,并没有完全固定不变的内容。宗教的内容总是体现一个时代的特点,总是具有它的历史性。例如佛教,从释迦牟尼开拓的教法到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到日本禅宗、再到当今西方佛教,我们可以注意到佛教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内容都是在佛教所传的地区增加或者发展出来的。
又如基督教,从原始基督教、到公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有一个发展过程,而新教中又有大量的宗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这些不同宗派之间存在一些区别,同一传统内部的信徒之间甚至彼此不认可。在同一教派中又存在可能完全对立的立场和态度。例如,在基督新教中,既有极端保守的基要主义者,又有开放、包容的多元主义者,既有倾向于和其他宗教对立的原教旨主义者,又有主张宗教对话者。

宗教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实体,内部包含着各种要素,甚至在同一个宗教传统内部都存在着彼此对立的内容,其中有的内容可能是反人道的,并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成为社会灾难的根源。我们需要注意到各大宗教传统内部的问题。正如宗教哲学家希克说的,各个宗教传统内部既存在大量的善,也存在大量的恶。如果天主教没有大量的恶,就不存在对许多科学的审判了,也就不会有十字军东征了。对女性的忽视、人性的侵犯也一直存在于各个宗教传统的历史之中,甚至直到现在。否则,不可能有强烈的女性主义的宗教运动。

同一宗教传统内部也不断出现新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推进社会的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的,它们在某些处境中表现为新兴宗教。例如日本的创价学会。我们需要有历史意识,如今各个宗教传统在历史上几乎都是作为新兴宗教而存在的。基督教对犹太教,佛教对婆罗门教,基督新教对罗马天主教来说都是新兴宗教。基督新教中出现的大量教派也都属于新兴宗教。
所以,新兴宗教一词也是历史性的,没有绝对不变的涵义。我们需要辩证地看问题,我们需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兴宗教,再过许多年可能就消失了,也可能就不是新兴宗教了,而是成为巨大的宗教传统的一个或者若干要素。

例如中国文明,它的内容异常丰富,包含各种内容,其中自然包括儒、佛、道,也包括传入的伊斯兰传统、基督教传统,更有马克思主义也自然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其中不同要素在历史中不断发展。
新兴宗教只能在各个宗教传统内部出现,它是宗教传统在一定历史处境中促成的。从长远看,各个兴起的新兴宗教在一个时期之后,可能自然消失,可能成为一个教派。而某些教派在某些社会处境中可能发展成为有害社会的组织,人们可能称之为邪教。邪教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过。但大量的教派组织并不能称为邪教,因为它们还没有触犯基本的法律,还没有让人感受到是对基本人性的危害。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呼吁宗教立法,以便政府更好地依法管理宗教组织。
而对各个宗教传统来说,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容纳、吸收新的因素,使新的要素良性地推动宗教传统的传承和自我更新,而不是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
三、第二轴心时代和21世纪的中国文明

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的研究,人类在公元前8—2世纪发生了意识大爆发,世上出现了很多光耀千古的思想界伟人,例如在古希腊有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在巴勒斯坦有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在伊朗有祆教的开创者琐罗亚斯德,在中国则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在印度,佛陀释迦牟尼降生……他们几乎同时而相互隔绝地在世界各地涌现。在这一时期,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家都忙于创造哲学,提供有关世界、自我、知识、行动、善的生活的观念。这些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由于人文主义的发展,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由于技术时代的来临,由于人类沟通方式的转变,更由于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人类的物质、思想、心灵的存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宗教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当今世界宗教传统内部如此复杂,问题如此之多的原因,显然是发生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的。
我把我们人类处境的转变视为第二轴心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基本的特征,如:第一,全球意识;第二,生态意识;第三,女性意识;第四,对话意识;第五,跨文化意识;第六,非实在论(非本质主义、非基础主义)意识;亲证/生活意识等。
当今的宗教传统需要跳出地域主义、地方主义的思维,需要从全球视域来看待人类的种种问题,否则该宗教传统就没有生命力,甚至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宗教传统需要关心我们的生态地球。佛教和道教都有不少思想资源可以开发,而基督教则需要转变它的神学,发展出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谐的基督教生态神学。传统宗教具有父权制的特征,但如今的宗教传统需要慢慢超越父权制,走向更加的民主,更倾向于男女合作,而不是男权统治。传统宗教相对缺乏对话精神,认为自己拥有绝对真理,不容易接受其他宗教传统的合理性,在许多情形中对其他宗教传统采取排他立场。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排他态度是不合法的,必需超越。我们对待宗教传统的态度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立场,而需要历史主义立场,事实上一切概念都具有历史性,如上帝、真理、爱等等都是历史性的,并没有绝对性。只有从非本质主义的视角出发,宗教传统实现第二轴心时代式的自我转变才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各大宗教传统才能实现从轴心时代到第二轴心时代的转变。我觉得各个宗教传统都具有相当艰巨的工作要做,不然,宗教传统会成为人们的包袱,某些因素则可能是导致社会不安、不稳定的根源。在一篇文章中,我提出四点:“世界各大宗教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宗教一元论走向宗教多元论;对宗教的理解需要从本质主义转向关系论;诸宗教需要有意识地从第一轴心时代转向第二轴心时代。”
我认为,中国21世纪的文明创造是朝第二轴心时代文明的创造。中国各个宗教传统需要实现自我的转化,容纳新的血液,吸收新的因素,更新自身的信念和信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
概括要点:
1. 宗教的概念是有问题的,最好用宗教传统的概念。
2. 新兴宗教属于宗教传统之内的因素。
3. 邪教是宗教传统内部某些因素的极端化,违背了人性原则。
4. 宗教传统需要转变自身,容纳新的因素,朝第二轴心时代转变。
5. 中国要为新的轴心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各个宗教传统需要自觉地现实自我转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