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1, 2009

印度宗教解脱观与佛教无余涅磐探讨(三)

Upatissa
以布吒婆楼经来论证实体化涅磐与自我的虚幻上文提到人类由于从现实世界而体会到现象界(有为法)的无常,苦,不圆满,不自由而期待能够达到理想绝对的世界(无为世界)。这种对于对于理想世界的期待如果向外反射就是期待死后能够到达不生不灭的永恒快乐的世界。

在基督教来讲,就是天国;

老子来讲,就是“道“;

在古印度来讲,就是大梵天国;

对于奥义书学者(吠檀多)来讲就是回归“梵“;

耆那教是小我回归大我;

在原始佛教来讲,虽然没有如婆罗门教般提出“梵“的作为涅磐的世界,不过也明确提到了涅磐就是“脱离无常,苦的轮回“。



他们都把这种理想世界(天堂/涅磐)实体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这样的“空间“。如果向内反射就会认为有个常乐主宰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本性清静。基督教说是灵魂,婆罗门家/奥义书学者认为是神我atman,耆那教说是命我,有的佛教徒称其为如来藏我等等。无论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世界还是常乐主宰的自我,都是非缘起的,所以是自有的,本有的,永恒的,快乐的,没有苦痛的,绝对自由自主的,完全幸福,圆满,圣洁与究竟清静的。从以下布吒婆楼经来看,佛陀暗示了这种非缘起的永恒世界与自我的虚幻性。

布吒婆楼经 DN09 Potthapadasuttam http://dhamma.meibu.com/books/Tipitaka/Sutta-Pitaka/1109_Po~t~thapaadasutta.htm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二八之布吒婆楼经(大正藏一)。 其內容為二分之說法:於第一分,主要是想為中心,而其生滅一多、想與智、想與我為問題;於第二分,宣示我得即我之正解決,兩分之終與始,有加上佛所說法之決定記與不決定記。其内容为二分之说法:于第一分,主要是想为中心,而其生灭一多、想与智、想与我为问题;于第二分,宣示我得即我之正解决,两分之终与始,有加上佛所说法之决定记与不决定记。 若依照此經,想是有因有緣,依學習而有其生滅,以此之生滅說及想滅智定。若依照此经,想是有因有缘,依学习而有其生灭,以此之生灭说及想灭智定。 其次進入想與我的關係。其次进入想与我的关系。 於外道甚難瞭解此二者之關係,暗示勸入佛道,更有關當時之問題的世界之常無常、有限無限,命與身之同異,如來之死後等事,於解脫無關係而為不決定記;折伏外道之我的常樂說,宣示我得及依滅的功德,以明一切皆有因有緣的。于外道甚难了解此二者之关系,暗示劝入佛道,更有关当时之问题的世界之常无常、有限无限,命与身之同异,如来之死后等事,于解脱无关系而为不决定记;折伏外道之我的常乐说,宣示我得及依灭的功德,以明一切皆有因有缘的。



。。。。三四  布吒婆楼!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如是见、如是主张:“我于死后,为一向安乐、无病。”如是,我访彼等,问曰:“诸友!汝等如是主张、如是见,云:“我于死后,为一向安乐、无病。”是真实否?”我如是言时,彼等实然承认。我更问彼等曰:“诸友!然者,汝等事实知、见世界一向安乐耶?”如是问时,彼等言:“不然。”我又问彼等曰:“诸友!然者,汝等更知觉一夜或一日、半夜或半日,有一向安乐之我耶?如是问时,彼等言:“不然。”我又问彼等曰:“诸友!然者,汝等如是知此是道、道迹,为实现一向安乐之世界耶?”如是问时,彼等言:“不然。”我又问彼等曰:“诸友!然者,汝等曾闻彼诸天神生一向安乐世界之说示音声””“诸尊!为实现一向安乐世界而行善业;诸尊!是正道行者,所以者何? 诸尊!我等所行正道,如是生一向安乐之世界”耶?”如是问时,彼等言:“不然。”布吒婆楼!汝意云何?彼等沙门、婆罗门之所说,是否真实耶?。。。。。



(汉译长阿含卷第二八之布吒婆楼经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於一處世間一向說樂,我語彼言:『汝等審說一處世間一向樂(120)耶?』彼報我言:『如是。』我又說彼言:『汝知見一處世間一向樂耶?』彼答我言:『不知不見。』我復語彼言:『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121) 如曾見否?』彼報我言:『不知不見。』,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汝頗共坐起言語,精進修定不耶?』答我言:『不。』我又問彼言:『彼一處世間諸天一向樂者,頗曾來語汝言,汝所行質直,當生彼一向樂天;我以所行質直,故得生彼共受樂耶?』彼答我言:『不也。』我又問彼言:『汝能於己身起心化作他四大身,身體具足,諸根無闕不?』彼答我言:『不能。』云何,梵志!彼沙門、婆羅門所言為是誠實?為應法不?」



白话意译:布吒婆楼,有些沙门与婆罗门这样主张:他们说人死后,自我/灵魂将会永远的安乐,无病。我去与他们确认,问道:你们是否说人死后,自我/灵魂将会永远的安乐,无病。?他们回答是。我进一步问到:你们当中是否有人真实地知道,看过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的世界?沙门与婆罗门答道:没有。(在这里,佛陀暗喻否定了有个外在永恒快乐的世界存在)我又再问:你们是否清清楚楚地经验到,感觉到永恒快乐的“自我“?哪怕是一天一夜,半天半夜?沙门与婆罗门答道:没有。(在这里,佛陀暗喻没有永恒快乐的自我存在)然后我再问他们:你们现在所用的修行方法,能不能让永恒快乐的“世界“(天国,梵,实体化的绝对理想世界)实践?沙门与婆罗门答道:没有。。最后,我再问他们:有没有听过那些往生在永恒快乐的“世界“的天神门这样说:世间的人啊,你要多多行善并努力的修行,以便可以来到这个永远快乐,没有痛苦的世界。因为我们已经这样的修行了,所以才来到这个常乐的世界。沙门与婆罗门答道:没有。布吒婆楼,你仔细的思考,这些沙门,婆罗门的说法有根据吗?布吒婆楼答道“没有

佛陀过后举出两个比喻来说明这种实体化的自我与彼岸的虚幻,空无。


1.爱上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听过,不知道是谁的漂亮姑娘。





三五犹如有人如是言:“我于此国,求、爱彼国中之第一美女。”而众人对彼言:“然,友!汝于此国,求、爱彼国中之第一美女者,汝所谓国中之第一美女,汝当知是刹帝利女、婆罗门女、吠舍女、或首陀罗女焉?”如是言时,彼言:“不也。”又有众对彼言:“友!汝若求、爱彼国中之第一美女者,汝当知彼国中第一美是如何名、如何姓耶?又彼女身是高、矮或中耶?皮肤是青黑、真黑、或黄金色耶?彼住村里、乡镇、或城市耶?”如是问时,彼言:“不也。”又有诸人问彼曰:“友!汝不知、不见,而汝求、爱其人耶?”如是问时,彼言:“然也。”布吒婆楼!汝意云何?此人如是之所说,无不合于事实耶?”    “世尊!此人如是之所说,确实不合于事实。” 佛告梵志。如有人言。我与彼端正女人交通。称赞淫女。余人问言。汝识彼女不。为在何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所止土地.城邑.村落不。答曰。不知。又问。汝识彼女父母及其姓字不。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剎利女。为是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女耶。答曰。不知。又问。汝知彼女为长短.粗细.黑白.好丑耶。答曰。不知。云何。梵志。此人所说为诚实不    答曰。不也



白话意译:佛陀举比喻而言:  布吒婆楼,这就好像有一个男人说,我非常爱慕并希望追求这个国家的第一美女。可是当众人问他: 这位第一美女是谁?她是属于武士阶级?婆罗门?平民?贱民?这个男人回答:我不知道。再問他:「这个女人姓什么?名什么?她的身材是高、是矮或中等?她的皮肤是黑色、白色或者黃色?她住在那里?乡村?市镇?城市?这个男人回答:我不知道。众人答道:「你的意思是说,你所愛慕並追求的第一美女是一个你从来不知道又没见过的姑娘吗?这个男人回答:对的。佛陀:布吒婆楼!你认为这个男人所讲的符合事实吗?布吒婆楼:这个男人所讲的不符合事实 在这里,这位第一美女就是沙门/婆罗门苦行者所认为的自我与彼岸,他们深深的爱上并追求这个自我与彼岸,可是从来没有一个沙门/婆罗门苦行者真正的看过,经验过这些自我与彼岸。这是讽刺沙门/婆罗门苦行者所追求的自我与彼岸是虚幻的,不存在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因为龙树也曾经用类似的例子来否定实体化的自我与彼岸/涅磐的存在。龙树用石女孩作为比喻。 石女孩:不能怀孕的女人所生的孩子。龙树批判外道所追求的自我/涅磐就像石女孩一样,是虚幻的,子无虚有的。



2.把梯子放在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听过,不知道在那里的高楼。

佛陀的兴致似乎特别好,又再举另外一个比喻来承托自我与彼岸的虚幻:
三七 “布吒婆楼!犹如于此有人,为登上高楼,于四大道作楷梯,人来问彼曰:“然,友!汝为登上高楼,而作楷梯,汝确知其高楼是在东方、西方、北方或南方耶?其高楼是高、低或中耶?”如是言时,彼答:“不然。”又问彼曰:“友!然者,汝不知、见其高楼,汝则为登其楼而作楷梯耶?”如是言时,彼答:“然也。”布吒婆楼!汝意云何?此人如是之所说,合于事实耶?”    “世尊!彼人如是之所说,不合于事实。” 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无有真实。梵志。犹如有人立梯空地。余人问言。立梯用为。答曰。我欲上堂。又问。堂何所在。答曰。不知。云何。梵志。彼立梯者岂非虚妄耶    答曰。如是。彼实虚妄    佛言。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虚妄无实白话意译:布吒婆楼!这就好像有一个人,为了登上一座高楼,拿了一个梯子到十字路口。路人经过问他:你要攀登的高楼在那里?东方、西方、北方或者南方?这个人回答说:不知道因此,路人进一步问他:你是否要将这个梯子放在一个你从来不知道,也没有见过的高楼?这个人回答说:是的佛陀:布吒婆楼!你认为这个男人所讲的符合事实吗?布吒婆楼:这个男人所讲的不符合事实在这里,高楼就是沙门/婆罗门苦行者所追求的彼岸/涅磐/天国,可是从来没有一个沙门/婆罗门苦行者真正的看过,经验过,到过这些实体化的绝对理想世界,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彼岸/涅磐/天国在那里。另外方面,佛陀也暗喻沙门/婆罗门苦行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知见,非如实知,非如实见。接下来的经文提到:三八
  “如是,布吒婆楼!沙门、婆罗门如是见、如是说:“我于死后,一向幸福、 无病。”亦如……乃至……布吒婆楼!汝意云何?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之所说,合于事实耶?”    “世尊!彼等沙门、婆罗门如是之所说,不合事实。”



这段经文很明确的说明了一点。相信,追求一个永恒的自我/彼岸/天国,就像把梯子放在一个不知道在那里的高楼一样,都是错误的知见,方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