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0, 2009

五蕴是苦?还是五取蕴是苦?

Upatissa
佛法所讲的断苦与一般人所讲的苦有实际上的差距。任何宗教(无论是印度的各派宗教还是西方的一神教),对于现象世界(有为法),都有某种程度的体认到世间是不圆满的,而希望追求圆满,快乐的她方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是西方眼中的天堂,还是印度人眼中的“涅磐“。一般人都把天堂/涅磐实体化,而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这样的“空间“。婆罗门教把实体化的涅磐叫梵,耆那教说是“命我“,一般佛教徒的“彼岸“,无论给于任何的名称,总之就是把“解脱后的世界“实体化成客观存在的世界。对于一般人来讲,苦不外是
生理的:生老病死
社会的/心理:爱别离,怨憎,求不得
身心:存在本身就是苦

所谓涅磐就是远离一切外在与内在的“苦“。佛教界中对于苦的认知也相当的模糊,我们也同外道一般认为生老病死等是苦,这样的说法容 易 引 起 误 解。 实际上, 假如我们 不 执取于这是“ 我 的 生“、“ 我 的 老“、“我 的 病““ 我 的 死“。以佛法角度来看, 生 就 不构成 苦, 老病也不构成 苦, 死更不构成 苦。我 们之所以觉得苦那是因为我们执 著于 生、 老、病、死 是「 我 的」, 如 果 我 们 不 执 著那是我的, 它 们 就 不 是 苦, 它 们 只 是变 化的诸行 罢 了,只是缘起缘灭,无常无我,不断流逝的现象而已。

所以佛法所讲的断苦,是另一种层次的苦,是缘起所生的苦,顺观十二缘起的“苦“;涅磐是缘灭的涅磐,逆观 十二缘起的“涅磐“。缘起所生的苦是是由质料因与动力因所组成。

质料因: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五蕴是苦(简单来讲,存在的本质是苦. )
动力因:主体对于质料因的执取.

对于佛法来讲,前者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一切存在都是缘起所生,必然是无常,不圆满(苦)没有自我;而后者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主体放弃对于质料因的执取,苦自然灭了-涅磐。

所以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涅磐时,我们可以说佛陀已经舍弃对于五蕴及外在质料因的执取,所以苦灭了,但是佛陀还是会经历生老病死,在他的生活中,还是会有求不得(佛陀无法阻止释迦族的灭亡)
爱别离(晚年二大弟子,姨母先入灭)
怨憎(提婆达多的破僧)种种不如意的现象。

对于印度其他宗派来讲,是希求客观世界里不再有质料因的苦,由于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实现,不得不推到渺茫不可知的未来-天堂,涅磐。是一种盼望,愿望,期待,想象,来世。。。
而佛陀认为存在是缘起所生,必然是苦,不存在古印度人所认为的死后理想世界-梵,命我,神我等等涅磐思想。
不过如果修行者能够认知到缘起所生的“苦“,放弃对质料因的执取,所谓苦自然而然的灭,这是佛教与印度其他外道的涅磐思想区别所在。这是现实,可经验的,现证的。。。。

佛教涅磐是圣者解脱后所达到的“境界“,而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世界如婆罗门教的梵与一神教的天堂。所以说外道的涅磐是有自我的,实体的;佛教的涅磐是没有自我,实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