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7, 2009

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苦? (三)

Upatissa
对佛教来讲,不是把灭苦寄托在绝对的存在还是彻底消灭存在,而是放下对于存在/五蕴的执取。所谓苦,是对于存在/五蕴的执取而生起的,而不是存在/五蕴本身。涅盘是圣者彻底灭除内心烦恼而达到的心境,任何超过这个范围去谈涅磐,必然落入形而上学。当你说圣者灭后不再轮回,(无余涅磐)你已经在形而上学的范围了。

这样的说法,作为方便,面对当时的解脱思潮,以引导学佛者朝向涅磐之路(彻底灭除内心烦恼),是无可厚非的,就像后期大乘佛教的如来藏我。但是作为真的实体而执取之,就有必要否定之,这种情况之下唯有否定,才能放下,才有可能达到彻底灭除内心烦恼的目的。一个从此岸用船渡到彼岸,到了彼岸,就应该把船放下,如果还执取这个船本身,背着它,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乐,唯一一条路,放下它。。。。无余涅磐/如来藏我也是如此。。。。

简单来说,佛教徒在修行佛法时,应该时时刻刻把重点放在“灭除内心烦恼“,而不是放在“跳出轮回/三界“,这才是比较符合中道的精神。“灭除内心烦恼“才是我们的目的/目标/重心,“跳出轮回/三界“/厌世思想只是一种方便,手段,不是最后的真实/第一义。就像后期大乘佛教所讲的如来藏我,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告诉我们有个相似于梵我的佛性/如来/我等实体,而是借着如来藏我来吸引害怕无我的众生学佛,如来藏我一种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也不是说客观世界里真的有个常住不变的如来藏我,他只是“虚招“,不是“实招“;是“虚体“,不是“实体“。阿罗汉入无余涅磐的说法,也是一样的,他只是“虚招“,不是“实招“;是“虚体“,不是“实体“。

所以我在上文讲到:
无余涅磐只是人类在追求绝对理想世界/境界时,向内与向外反射,而希望有这样的实体存在。可以说是人类意欲的反射。以佛法来看,对于这种实体化的自我/彼岸的追求,不但无法彻底脱离烦恼,反而会对行者造成一种执取。有执取,就有苦,如何解脱证涅磐?由此可见,佛陀所讲的涅磐,不能定义为脱离这个三界/轮回而去到非缘起的涅磐世界/无为世界。

站在第一义角度来看,既然佛教涅磐不是指脱离有为世界而去到非缘起的无为世界,那么奥义书学者/耆那教徒/部派佛教为了脱离三界/轮回而产生的厌世思想,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既然没有客观存在的无为世界,你说要跳出轮回/三界,你到底要跳去那里呢?如以这个观点来看,佛陀在原始佛经所讲的无余涅磐概念,只能说是一种方便,一种引导当时充满厌世思想的沙门/婆罗门行者,去体证修行佛法。因为在当时的时空因缘,对于印度人来讲,不谈无余涅磐(也就是印度旧有的解脱观念),一切修行努力都没有意义了,就像没有上帝的基督教,一切伦理道德也失去了根基。后来的大乘佛教徒也发觉到佛陀这种在原始佛典隐而不宣的“秘意“,大胆的提出,阿罗汉入无余涅磐的说法,只是一种方便/手段,而不是终点,目的。

我的看法是,任何在佛经/论形而上的问题,都是世俗谛/方便法门,缘起四圣谛才是第一义谛,不了解缘起四圣谛(第一义谛),不能证得涅磐(完全苦的止息)。若不依俗谛(没有种种方便法门,世俗谛,比如:如来藏我,阿赖耶识,三界,极乐世界,无余涅磐等形而上的的义理)不得第一义;(众生无法了解/得到佛法的究竟义理:缘起四圣谛)不得第一义,(没有缘起四圣谛)则不得涅磐 (都不可能得到完全苦的止息)

我这篇论文的观点很简单,可以这么比喻
1。无余涅磐是一个糖果,引导当时的沙门/婆罗门苦行者修行
2。佛法的正见,缘起四谛是第一良药,可以彻底灭除众生内心的苦恼
3。涅磐是药到病除的境界

后期大乘佛教也如法炮制,他们面对的是乐行/我的婆罗门行者,在这时候,他们提出如来藏我1。如来藏我是一个糖果,引导当时乐行/我的婆罗门修行
2。佛法的正见,缘起四谛依然是第一良药,可以彻底灭除众生内心的苦恼
3。涅磐是药到病除的境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