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0, 2009

阿罗汉断我执, 菩萨断我法执?

我觉得,谈菩萨道,一定要放到部派佛教来谈,尤其是关系到佛法的部分。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皆源于原始佛教,而探讨原始佛教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原始佛典而不是论典如阿比达摩或者清静道论等等。所以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不妨说是对于原始佛教/原始佛典的不同诠释。

比如说,我执/法执,我空,法空。原始佛典多破我执,我空,多从五蕴下手,少从器界着手。不过也不是绝对的,蕴处界中的(六)界就是重于器界。所以声闻断我执而不断法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从修行的方法来看,原始佛典里把一切法涵盖在蕴处界,讲蕴处界就是讲一切法。那么如何观蕴处界而解脱呢?就是观察蕴处界《一切法》都是缘起所生,无常,不自在,不自主,苦,空,非我,无我而心里我慢,向于涅磐《贪嗔痴永灭》. 另一方面,原始佛典观察《一切法》无常无我时,多从和有情有深刻关系的五蕴身心下手,而不是器界。不过真能观察体证五蕴身心苦空无常无我,也必能观察体证到处界《和五蕴加起来就是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对五蕴身心不起执著爱染,也必然对蕴处界《一切法》不起执著爱染,不然的话,就会有修行理论的矛盾,他依然会有五取蕴苦!!一个人如何对境界/器界起执著?仍然离不开五蕴,五蕴 既然对境界/器界起执著,就会有爱染执取,既然有爱染执取,《五取蕴》苦必然生起。所以我觉得,如果从原始佛典的修行层次来看,100%观察五蕴无我者,必然能够观察到蕴处界《一切法》也是无常无我,所以我执如果断,法执也必然断。我的看法是,如果他是阿罗汉,他一定断我执/法执。只是原始佛教行者多数从断我执下手,而不是法执。方法不妨不一样,目的地还是一致的《不执著,无论是五蕴身心还是山河大地-我执法执》

2.从部派佛教来看,如说一切有部,修行理论确实只讲断我执,而不讲断法执。部派佛教多数相信极微《这是当时哲学界共同的信条,就像以前的科学家相信有原子一样》,他们能够接受人是无我,是由五蕴组成。不过组成人我的五蕴,一层一层分析下去,总是有一个东西《法》是非缘起,不待他而能够独立运作,据说有75种法是是非缘起,不待他而能够独立运作的极微。有部把一切存在《包括人我》还原得七十五种究竟极微極的存在要素/自性。这样的观点,就和原始佛典中的蕴处界《一切法》是缘起所生,所以是无常无我,没有自性,不自主,不圆满有所冲突了。部派佛教这种要素/自性说其实是受到当时的其中一种哲学,积聚说的影响。《见印度哲学对于生命及宇宙的看法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062172&extra=&page=3 》。由于部派佛教相信极微说,自然无法接受蕴处界《一切法》是无我了。也因为如此,后起的初期大乘佛教才会批判部派佛教只断我执,不断法执,只有我空,没有法空。大乘佛教这种深观可以说是100%正确的诠释了原始佛典所记载的蕴处界《一切法》都是缘起所生,所以是无常无我。

总结是大乘佛教所讲的阿罗汉断我执而不断法执,指的不是原始佛典证罗汉果位的声闻,而是部派佛教时代的阿比达摩论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