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tissa
No. 765 本事經 (卷3) T17, p0678a雖復有意及好醜法。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苾芻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苾芻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槃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弟子所說誦第四品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 云何名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杂阿含经 卷二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身见(我见)、戒禁取、疑等三结的人)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能断除三結,並且贪、嗔、癡淡薄的人)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能断除三結,並且贪、嗔、癡等五下分结的人)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2)(六)七法品善人往經第六
....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
传统有余无余涅磐当如杂阿含及相应阿含所言,有余无余涅磐:
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無餘依涅槃:。
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如 杂阿含经中,舍利弗说涅槃是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所谓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很单纯的把涅磐定义为一切諸煩惱永盡以及把阿羅漢定义为断尽貪欲,瞋恚,愚癡者。杂阿含经 卷二十九也只是把阿罗汉定义为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的人。没有把涅磐/阿罗汉分为有余无余,生前死后,或许这是最古型/朴素的,也是最接近佛陀原意的涅磐观吧。增一阿含把有余涅磐说为三果罗汉,无余涅磐说为四果罗汉。中阿含也把无余涅磐说为阿罗汉,没有有余涅磐,不过把少慢未盡滅五下分結的三果罗汉详细分为7种人。或许是受古印度奥义书以来的解脱思想影响,结集经典的佛教祖师们不知不觉地把涅磐定义为生前死后,也有可能是佛陀/大德为了接引当时的苦行沙门/婆罗门修行者,而设的善巧方便。这样的分法,在部派佛教时代几乎已成定论。即便是后起的大乘佛教,也还是接受无余涅磐的说法。
Tuesday, April 7,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